— 刀锋 —

《I See You》随便乐评

GRIMES:

10年爆冷拿到水星音乐奖那会儿,The XX还是一支由四个喜欢穿一身黑的青涩少年组成的新人Indie乐队,知名度刚刚起步,却收到了乐界的一致好评,NME更是给出了年度最佳乐队之一的高度赞扬(Indie大后方NME受我一拜)。那一年水星的竞争相当激烈,无论是Paul Weller、Corinne Bailey Rae还是Laura Marling都是我的心头好,尤其是当时风头正劲的Laura;《I Speak Because I Can》可把我迷得七荤八素,一下成了LM的乐迷。原本一心觉得LM能赢,结果居然被不知道哪个地方跑出来的毛头乐队夺去,心下不爽,怒而听之,结果立刻转粉。

The XX的第一张同名专辑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非常讨巧。成功结合了Post-Punk和R&B的音乐制作,男女双主唱的独特配置,极简主义的风格美学,加上10年Indie的风正是起势之时,光是这些标签就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细听整张专辑,无论是专辑结构、音乐制作还是词曲创作,都展现了相当的实力和强大的潜力(Intro、Island、Crystalized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正面典型)对于热衷捧新人的水星来说拿奖也是自然的。 

喜欢一张在风格和流行之间平衡适宜的专辑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既容易收获认同,又多少能体现一定的逼格,于是代表曲目Intro在后来的几年里不幸被各种小清新拿去烂了大街(烂大街其实也算是好事,只是这破坏了像我这种前排乐迷的优越感,所以我不爽;当然由此跑出的一堆装逼怪也是非常讨人厌),甚至成为了一种定义The XX这支乐队的存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到第二张《Coexist》的时候,路人的评论整体都是“下滑很多”、“远比不上第一张”等等。


通俗地来说,一种音乐好不好说破天不过是好听二字,但“好听”的标准是有不同层次的,针对不同音乐门类和不同听众的标准亦有区别。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音乐“好听”是一个方面,其实更多还是在于好懂;流行音乐这个门类的乐理逻辑不复杂,而轻松易懂的音乐自然容易被更多的人喜欢。正因为这样,谁都不会否认巴赫音乐的伟大,但巴赫绝对不会变成流行。换句话说,音乐“好听”与否不在于受众或喜欢人数的多寡;“路人”和“乐迷”的区别,除了个人主观偏好的不同,对客观音乐逻辑的理解程度有时才是最大的差异所在。

 

如果带着对第一张专辑的固有印象来衡量第二张《Coexist》,那此砖好像是很不怎样,因为它弱化了第一张专辑里抓耳的吉他旋律和清新简洁的R&B节奏这两个最大的优点,旋律上来也不那么容易入耳,节奏感觉变得有些拖沓和沉闷。但如果耐心地去注意和思考这张专辑的音乐逻辑,其优点和魅力就会逐渐散发出来。

哪怕只是直观印象,听者也很容易能感觉到,《XX》和《Coexist》在情绪上都非常细腻,带着一种忽明忽暗的朦胧,像是在放大某种一瞬间的感觉,却似乎又有一种旁观者的疏离。就好像第一人称的小说,主观的瞬间感受可以被充分放大和丰富,但正因为系统语言描述的介入,这种感受又被迫脱离了感受者“我”,而成为了某种第三方客体,因而产生了距离。可是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得最强烈直接的personal感受对于真正的第三方旁观者来说不会冲击过大,又能引起足够的共鸣。这两张专辑都有类似这种特点,并在优秀的音乐制作的辅助下显得非常迷人。

就《Coexist》而言,从第一首《Angels》打开的清冷旋律,到最后一首《Our Song》贝斯的温暖收尾,整体情绪相较前一张来说有了更多的起伏和变化,甚至冲突,结构上却依然保持完整,这就是相当大的进步,而第一张专辑的青涩之处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XX》虽然也很细腻,却缺乏变化,单一又统一,音乐表达出来的情绪有限,亦不够丰满。

从音乐制作和词曲创作的角度,说《Coexist》是《XX》风格的延续是不错的,但更准确地说,我觉得《Coexist》像是乐队在探索它们音乐的下一个方向。假如说《XX》的感觉是前半夜的繁华,那么《Coexist》就是后半夜的幽秘;连结着前半夜,却又酝酿着黎明。而这个黎明一下就酝酿了四年,刚好我读完了一轮大学。

在这酝酿期间,乐队的制作人Jamie出了一张大受好评的《In Color》,华丽地秀了一把自己高水准的音乐制作功力,音乐品味在我看来无懈可击,如果不是因为Benjamin Clementine有一张唱腔魔性、逼格略胜一筹的《At Least For Now》,Jamie肯定能拿当年的水星奖。有意思的是,当时NME的乐评就以《In Color》的变化准确预测了乐队下一张专辑的风格转变,而当新砖《I See You》第一首《Dangerous》响起,The XX全新的电子面貌就完全揭开了迷纱。

新砖正式出来之前,先放出了一首《On Hold》,第一时间听了,欣喜于音乐上新的变化,却又有点失望,因为这首歌的旋律听多了有点俗,可能是复古的采样有点用过了头,个人感觉是乐队目前所有歌里旋律最俗的一首(当然俗是相较而言的,也不等于差),不过Oliver愈发性感的声音给这首歌刷了很多好感度~

开场的《Dangerous》非常容易开启洗脑循环,House节奏,简单的Bassline,画龙点睛的号角,Jamie惯常的极简主义制作风格总是能带来不寻常的惊喜,早上起床的时候听莫名感觉元气满满,骨子里却又依然保持着那种乐队音乐一贯的疏离感;其实整张专辑都像是日光下的天狼星,冷暖对比,恰到好处。

个人专辑里最喜欢的歌应该是《Replica》,最爱不释耳的歌则是《Lips》(其实每首都很喜欢;这专我可以打四星半,再冲着隔了四年打到五星也没问题,大概就《On Hold》和《Performance》感觉稍差一点)。相较于音乐表现出的那种细腻温暖的游移和疑问,《Replica》的歌词倒是非常直抒胸臆,搭配之下让整首歌居然也有了那么一点点Frost诗歌的味道,而这种年轻人在成长中面对错误和未来道路的思考,一下就让我想起张爱玲的一篇文章;题目不记得了,大致是说父母总会想要提醒子女少走弯路,可有些弯路总归是要走的,甚至是必须要走的。这种伴随着成熟,或者说标志着成熟的思想活动,歌词的高度概括(“Mirroring situations, accurate imitation”)和第一人称的类monologue(“Do I watch and repeat”)将其表达地非常贴切。

《Lips》采样了Sorrentino的电影《Youth》的原声《Just》,在Jamie鼓机巧妙的铺垫和Romy吉他的增色提亮之下,一下就有了一种Ambient + Indie的味道,而开头“My name on your lips, your air in my lungs, drowned in oxygen”,寥寥数语就是一幅灵肉交融的画面,配上Romy低回诉说的声音,简直自成一本Audio Songfic。这首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一张专辑里的《Basic Space》,同样充满性暗示的暧昧氛围,同样暗示性的歌词,同样的男女双方视角,表现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Basic Space》中的青涩恋人对彼此和对自己的心都存在隐隐的犹豫,虽然本能上被对方吸引,渴望吸引对方,精神上却并没有真正走近,也似乎不知道如何走近,以至于暧昧之中始终存有未填满的空洞,两个人的视线也总是试探着避开;《Lips》中的两个人则显然已经跨入了另一个阶段,双方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沉溺于对方的存在,并在这种沉溺中失重、悬浮,尽管依然带着一丝不安,更多的却是令人沉醉的暧昧窒息,仿佛没有期限的沧海桑田。

简单一对比就可以发现,相较于《Basic Space》简洁却略显单薄的制作,《Lips》在听觉上明显要丰富许多,情绪也更为饱满和富有张力,加上更加简练和精准的歌词(这点也可以和《Crystalized》对比),这首歌的完成度非常高。单凭这首《Lips》也已经足够看出The XX这几年的进步;当年的青涩和今日的成熟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说更喜欢第一张专辑的风格可以理解为个人偏好没什么问题,说乐队退步了没以前好了的,不是耳朵坏了就是装逼。

 

从整体主流音乐的角度来看,电子化应该是这两年的一个大趋势(当然这其中不包括Hip-Hop,而这也是我觉得Hip-Hop很妙的一个地方)而The XX此次电子化转型的成功,Jamie显然功不可没。在乐队音乐人们纷纷积极尝试开拓新领域、音乐听觉愈发日新月异的今天,我觉得作为乐迷,keep an open mind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以过去某个辉煌或惨淡的小小片段来定义某种音乐、某支乐队都是极为愚蠢和无知的做法,就好像有人做了sex change或者plastic surgery以后这个人就不再是这个人了一样(当然外部的变化会存在from outside in的可能,但是这个变数太大没法讨论)其实无论音乐、画作还是其他什么形式,艺术的精妙之处,应该就在于对于所有愿意keep an open mind的人来说,它给予的美都是完全平等的。

不过我更关注的重点是,Oliver和Romy你们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在一起?!青梅竹马这么多年又天天一起唱这么些个歌两个人还声音都这么性感,真的不考虑一下嘛!!


如今这效率真是越来越低了,这么一个随便写写的东西,居然一直从四五月拖到现在才写完……《DAMN.》都还没开始写……要是人可以不用上班就好了,哎哎哎……

评论
热度(12)

2018-04-02

12 GRIMES